过去的评论:
足球史:100年前中国足球称霸亚洲吗?李惠堂被誉为世界五强足球王
世界上最早的“足球全明星”俱乐部——中国蹴鞠文化的兴衰
先从中国最早的足球队说起:大学萌芽,梦醒
记录宋元明清中国古代足球盛衰
西方人创造了足球,想要依靠体力取得成功。
丈夫的精神力如此强大,一脚可以踢翻五大洲。
这首绝句《沪江第一本足球书,自题卷》是李惠堂先生对自己人生的期盼。 那一年是1928年,他23岁,正处于足球运动员最年轻、最有活力的阶段。 一种鲜血喷涌的状态。
这个生长在广东农民家庭的年轻人,决心用自己的球技在世界上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就像80年后扬言要成为世界第一的C罗一样。
可惜的是,虽然同样是足坛天才少年,但李惠堂却背负着比罗纳尔多更重的民族包袱——这支民族主义的宏伟大笔,在历史上画下了李惠堂。 独特的篇章。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李慧堂就是中国的C罗
香港足球诗人
李惠堂出生于1905年,随母亲居住在家乡广东省梅州市昌乐县(后改称“五华县”)的一处农家。
他从小就表现出对足球的兴趣。 他喜欢在农家院子的空地上用从树上掉下来的柚子玩狗洞。 他还喜欢在出局时玩“弹跳”和“运球”。 游戏。
李慧堂从小就对足球感兴趣。 这与他的家庭背景和生活环境有关。 他的父亲李浩如是一名建筑商。 他常年奔赴香港、澳门等地,经常给儿子带回一些新奇的西方玩具。 橡皮球自然是这些玩具之一。
此外,1905年,香港响应巴黎成立国际足球协会,成立了中国第一支足球队。 足球正逐渐成为粤港澳地区的时尚流行项目,也受到年轻人的追捧。
李惠堂所在的昌乐县是著名的侨乡。 这里的居民大多是华侨家属或归侨。 因此足球历史简介,他们思想比较开放,有良好的足球氛围。 海外华人中也有一个小社区。 李慧堂很早就加入了他们的青少年足球队,很快就展现出了自己的足球天赋。 由于射击力量强大而沉重,他被昵称为“小大力士”。 [1]
今日梅州
1915年,十岁的李惠堂移居香港足球历史简介,就读于一所西式小学,正式开启了他的成长篇章。 他在这里求学求知,逐渐化作厚厚的蛹,准备几年后破茧成蝶。
现在很多人有一些误解,认为足球是一项纯粹的身体运动,只需要锻炼强壮的肌肉,不需要关心心理训练。
这种观念是完全错误的,简直害了中国的体育人才培养体系! 暂且不说这位伟人在《体育研究》一书中反复强调的“体育与智育并重”、“文明思想”,李慧堂作为上世纪足球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该观点的反例。 。
在香港,李惠堂从未停止过对自己文化的耕耘,甚至给出了“尤攻古诗文”的自我评价。
而且,当时由于战争和革命,许多内地文人墨客云集香港,李慧堂也会想方设法与他们交朋友——“闲暇时相亲,被迫以诗还礼,学习行走邯郸,无论离开方家,久而久之,都成了小菜一碟。”[2]
踢足球需要动脑筋
除了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足球运动员之外,李惠堂的另一个身份是一位诗人。
诗人李惠堂是一位文学、体育多才多艺的人。 1921年,16岁的李慧堂考入香港皇仁书院,这是香港最早的官立中学,也是中国第一所提供专门足球训练的学校。
就读于黄仁书院的李慧堂,因其自幼练就的步法,很快成名。
有一次,国王学院橄榄球队对阵平均年龄大得多的英国海军橄榄球队。 李慧堂带球刚过中场线,凌空抽射。 这球威力巨大,瞬间就穿过了英国队的球门。 后场防守和门将回击入网,让全场目瞪口呆。 [3]
皇后学院至今仍然存在
李慧堂是同年龄段无可争议的巨星,很快就被港豪门华南选中。 年仅17岁的他就成为南华足球队的主力前锋,这是香港中国足球界最梦寐以求的位置。
其动作敏捷如水,速度快如风。 他是亚洲足坛最完美的边锋,一段传奇故事由此展开,并很快在亚洲爆发。
香港老牌劲旅南华队
上海足球诗人
此时的远东奥运会是中国国足唯一可以参加的国际赛事,从1913年开始,中国一直占据优势(详情请见文章《中国足球史4:中国足球》) 100 年前 - 问候之星”了解详情)。 “风雨中小草发芽”足球史:100年前中国足球称霸亚洲吗? 李慧堂被称为世界五强足球冠军)。
1923年,在香港联赛表现出色的李慧堂被招入国家足球队,并参加了第六届远东奥运会。 他在四场比赛中表现出色,一举成名。
同年8月,李慧堂随南华赴澳大利亚与澳大利亚冠军新南威尔士队比赛。 开场5分钟,李慧堂梅开二度。 本场比赛,他一人就打入三球。 澳大利亚当局授予他一枚金牌。
香港当地报纸用大标题称李慧堂为“足球之王”,并有诗曰“万千人称足球之王,蓝眼紫须的人也赞叹他” ”。 [4]
李慧堂比赛照片
足球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种靠奇技淫艺赚钱的手段。 中国传统蹴鞠人普遍对自己有这样的定位,因此散居民间,隐于世间。 然而,作为一名诗人,李慧堂有着不同于其他足球人的诗意风格。
当代著名诗人徐金如先生说:诗人这个词描述的不是一种职业,而是一种人格。 诗人必须坚守内心的高贵,捍卫自己的道德尊严。 诗人应该是一个从不向大众妥协、永远与平庸卑微作斗争的人。 [5]
在中国传统上,蹴鞠被视为一种奇特的技艺。
他曾经写过一首诗:
我不求财富,不求王,只求战场上的强者。
国家盛极一时,万花缭乱,莫轻狂。
民国时期的大城市里,女粉丝追男偶像已经成为一种常态。 李慧堂在此说道:“花花世界,莫轻狂。” 事实上,只有天知道他是否轻薄。 《莺草》第一首诗叫《澳大利亚的痴情姑娘》。 序言:“1923年,于直在乌龙江举行的一场足球比赛中表现出色,连胜三元,一位小姐见状,拨通了九号(于直(秋衣号))来到宾馆打下电话。比赛结束后,鱼和鹅自然而然地互相诉说着彼此的爱,但由于严格的家规,他们在1927年再次见面时不敢出任何差错。可悲的是,他们结婚了,而且相对幸福。”[6]
与如今经常八卦的球员相比,李惠堂有一种受到礼仪严格约束的传统士大夫的风范。 1925年,上海衷心希望李能北上上海。 当时上海足球体系还不成熟,前途远不如香港。 然而,具有强烈爱国主义精神的诗人李慧堂仍然坚持北上加盟上海乐华足球队,并担任复旦大学足球队教练。
在李惠堂的带领下,乐华团队迅速崛起。 首先,他们在1926年的史考特杯上以4:1击败英国莱克斯队,成为黑马。 随后,他们又相继夺得中甲联赛、西甲联赛冠军。 甲级联赛冠军。
并随国家队在远东运动会上连续夺得冠军。 李惠堂本人也成为了日本人可怕的恶魔。 当时中国有句话:“看电影看梅兰芳,看足球看李惠堂”。
李惠堂与梅兰芳同年级,可见观众对他的喜爱
作为诗人,李慧堂很早就认识到足球训练的重要性,并首次尝试通过文字传授足球知识。 1928年(23岁)出版了《足球》一书,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本书。 在他的足球专着中,他还在书的序页写下了本文开头的英雄诗——他的信心和力量在此时达到了高潮。
此后,他还出版了《足球园菜根集锦》、《李慧堂足球技术》等足球训练和方法手册。
一个足球诗人的艰辛历程
1931年,“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得到国际奥委会正式承认,中国足球运动员获得了参加1936年柏林奥运会的机会——这是中国国家足球队首次与欧洲国家队同场竞技。以及国际舞台上的美国国家。 。
31岁的李慧堂被任命为国足队长。 与一些人的兴奋不同,国足队长李慧堂对奥运会的挑战和意义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出征柏林前夕,李慧堂受邀为《世运会特刊》撰写文章。 他非常平静地写道:“我们国家的足球在过去的二十年里一直在努力赢得远东霸主的称号,但是远东的足球水平却幼稚得多。作为远东的足球霸主犹如井底之蛙王。”[7]
李慧堂是国足国奥队队长
总之,在民众的兴奋和政府的鼓励下,国足22人名单终于公布了。 可惜的是,号称“重视体育”的中华民国政府根本不重视奥运会,甚至没有分配中国奥运代表团前往柏林的旅费。
国足无奈,只能自筹资金——长征开始了。
队长李慧堂和他的队员们在从中国运往柏林的途中,为了赚取门票钱,在东南亚国家打表演赛。 他们在严酷酷热的热带地区进行了83天的24场比赛。 ,几乎每三天一次!
柏林奥运会现场
在如此高强度的比赛中,国足未尝一败,取得了21胜3平的战绩。 南阳华侨华人得知此事后,深受感动,纷纷捐款捐物——国足的努力没有白费。 他们总共筹集了20多港元,不仅支付了自己的旅费,还向中国体育协会汇出了10万多万,用于支付其他项目的经费。
由于上述贡献,李慧堂还作为代表团旗手出现在柏林奥运会的欢迎仪式上。 [8]
德国华侨华人欢迎中国代表团
福祸相伴,祸不单行。
全程消耗了中国队的大部分精力,而抽签的结果则更加令人悲伤——中国队被抽到了世界足球强国——英国。
国足一下子成为了全球足坛关注的焦点。 大家都在赌中国会丢多少球,而英国也期待着一场大胜,为奥运会开个好头。
可惜的是,中国队没有给英国队羞辱自己的机会。
上半场,李慧堂妙传,助攻队友孙金顺进球。
虽然该球因越位被判无效,但国足的配合还是让英国人惊慌失措。 上半场机会很少,被中国队逼平。
下半场,英格兰依然难以找到好的机会,不得不加强身体对抗,并派出专人盯防在边路游刃有余的李慧堂。 最后20分钟,中国队最终因体力不足而惨败,以0:2输给了英国队——这是一场伟大的失败!
柏林奥运会现场
虽然输掉了一场光荣的比赛,但国足却受到了全欧洲的尊重。 东道主德国领导人还向几位优秀国足运动员颁发了金表以示表彰。
此后,国足又受邀出访欧洲各国进行9场比赛。 法甲红星队看中了李惠堂,并以高额年薪邀请他加盟,但被他拒绝了。
李惠堂决定回到祖国,放弃个人的一切前途,将一生奉献给祖国。 他的命运早已与这片土地联系在一起。
喜怒哀乐,始终是世人关心的事,而我却为自己一事无成而感到羞耻。
男人肝胆存人热血,半生为国奋斗。
怎么可能汉朝负责升旗,清身不重要,更谈不上图谋利名?
时时微笑饮延龄酒,愿一切有德之人得平安。
——李慧堂《六十岁第一次反思》
理想总是丰满的,但现实往往是骨感的。 李惠堂像所有封建时代的下层士大夫一样,怀揣着毕生的抱负,将自己的热血洒在了刺骨的雪地上,却没有听到任何回响。
在反动政府腐朽统治和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步伐加剧的内忧外患下,中国大陆的足球文化已趋于崩溃。 奥运归来的李慧堂无奈回到母队南华,继续在赛场上闪耀的职业生涯。
七七事变后,日军迅速南下侵占香港。 香港很快就处于日军的阴影之下,社会压力与日俱增。 1941年,日军侵占香港。 不想成为亡国奴的李惠堂也不想再呆下去了。 他在日本是赫赫有名的人物,很有可能被日本人利用。
他经澳门回到家乡隐居,彻底结束了自己的职业生涯。 那些把鲜血洒在冰雪上的人发现冰根本没有融化,只觉得白色的大地真的很干净。
日军进入香港 李慧堂离开香港
结尾
回到家乡的李惠堂在自家门外贴了一副对联。 上联曰“认真抗战”,下联曰“随性过年”。 看似幽默,实则蕴藏着无尽的亡国悲痛。
这位曾经立志将一生奉献给足球的足球老翁,永远不会放弃足球。 他在家乡创办五华足球队,招募青少年,增强体质,备战抗战。
他的家乡梅州至今仍是中国足球文化的发扬光大之地,李惠堂为此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梅州李惠堂雕像
1945年抗战结束,李惠堂从家乡回到家乡,继续他的足球生涯。 1948年获得国际足联裁判员证书,成为中国第一位国际级裁判员。 此后,他走向国际,于1954年当选为亚足联秘书长。直到1965年,他才更上一层楼,当选为国际足联副主席,创造了中国人担任国际足联副主席的纪录。国际足联的最高职位。 [9]
1976年8月13日,西德《环球足球杂志》将李惠堂与巴西的贝利、英国的马修斯、阿根廷的迪斯蒂法诺、匈牙利的普斯卡什并列为“世界五大足球天王”。 这是人生中最尊贵的时刻。
三年后,这颗曾经无比活跃的心在香港停止了跳动。 一代足球冠军告别了这个世界,留下了74年的辉煌篇章。
贝利与李惠堂一样被评为“世界足球之王”
李惠堂的一生充满了遗憾和失望,但这些尘埃掩盖不了他自己的伟大。 相隔数十年,我们试图触动这些古老人们的心。 他们的事迹让我们钦佩,或许还让我们嘲笑。
对于他们来说,无论我们有多么怀念,无论我们有多么苦恼,无论我们有多么忘记,他们都只会默默地隐藏在历史中,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得清晰。 真可谓“古今许多事,皆是笑料而成”。
自嘲
李惠堂
无论他在世界各地旅行时做什么,他的生活都会忙于足球。
家里的孩子和孩子都很难照顾,困难的时候还要自己照顾自己。
参考:
[1]李松福,《足球王李惠堂传奇》,未来出版社,1987年1月,第4页
[2] 李惠堂诗集《鹿尾吟草》序
[3]陈青,《中国足球一百多年的发展史》,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7年6月,第48页
[4]连宪平《1936年:“亚洲足球王”李慧堂与中国男足的奥运之旅》,《民间传奇选》,2020年第3期,第32页
[5]徐金如《诗导》,中华书局,2021年4月,第17页
[6]夏双燕,《李慧堂:一脚踢遍五大洲——最后的诗国(七)》足球历史简介,《名著赏析》2021年第7期,第107页
[7] 同“4”书,第33页
[8] 同上,第 34 页
[9] 与“3”书相同,第45页